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,曾因污水入淀及畜禽、水產養殖等諸多問題導致水質不斷惡化。
雄安新區設立后,從流域治理角度出發,通過補水、治污、清淤、搬遷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,以全面恢復白洋淀“華北之腎”功能,使“華北明珠”重放光彩。
盛夏的白洋淀,碧波蕩漾、荷紅葦綠,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。“30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淀了。”今年57歲的安新縣小張莊村村干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淀邊,“鱸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,它的再次出現證明白洋淀水質變好了。”
4年來,河北省堅持控源、截污、治河、補水并舉,治污、修復、防洪、防澇協同,攻堅克難,科學施策,強力推動,狠抓落實,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,淀區水質顯著改善。監測數據顯示,白洋淀水質由2018年的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全域Ⅳ類、局部Ⅲ類。今年5月,淀區全覆蓋監測數據顯示,化學需氧量、氨氮、總磷三項主要污染物濃度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.38%、46.2%和25.7%,淀區水質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。
改善上游流域生態
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,360平方公里的淀區內,有143個淀泊和3700多條溝壕,古有“北地西湖”之稱,今有“華北明珠”之譽。多年來,由于上游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、淀區百姓生活污水直排、淀區機械船只增多,加之生態流量減少等因素,白洋淀水質不斷惡化。2017年4月1日,雄安新區設立,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攻堅戰同步打響。
白洋淀地處“九河下梢”,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攻堅戰中,改善上游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是治本攻堅之策。白洋淀流域新建污水處理廠25座,原有59座污水處理廠全部提標改造,達到《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》;完成流域城市建成區雨污分流改造923.6公里,雨污分流能力大幅提升。同時,全面治理農業農村污染。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,完成白洋淀周邊及主要入淀河流沿線968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。設立沿河沿淀化肥農藥禁施區,減少農業面源污染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部配建糞污處理設施,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%以上。此外,大力整治工業污染。完成流域內3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,排查取締“散亂污”企業3萬余家,持續保持動態清零。推進涉水企業清潔生產審核,完成釀造、制藥等六個行業301家涉水企業清潔生產改造。
隨著入河污染負荷的持續削減,白洋淀上游入淀河流水質實現了跨越式改善。2017年之前入淀河流水質基本以劣Ⅴ類為主,到2020年,流域所有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,國省考斷面優良比例90%,入淀斷面水質達到了Ⅲ-Ⅳ類,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。今年1月至7月,白洋淀4條有水入淀河流,3條水質達到Ⅲ類以上,實現持續改善。
聚焦四大內源污染問題
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趙憲偉介紹,在大力開展上游水環境治理,嚴格管控外源污染的同時,河北省聚焦淀區底泥累積污染、原生村落生活污染、水生植物釋放污染和旅游航運次生污染四大內源污染問題,實施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和探索性實踐,全力抓好內源污染防治。
污染底泥會持續釋放污染物,河北省試點開展生態清淤——采取抽運處理塘水、清運污染底泥、拆除圍堤圍埝、種植沉水植物等綜合措施,分兩期推進生態清淤2.42平方公里,累計抽運處理塘水368萬立方米,清運污染底泥87.2萬立方米,拆除圍堤圍埝78公里,種植沉水植物280萬平方米,淀區水體連通性、水動力明顯增強,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濃度明顯降低。
原生村落生活污染入淀是影響淀區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為此,河北省不斷強化淀區農村污染治理——集中開展淀中村、淀邊村“一村一策”專項整治,采用建設龍墻、生態隔離帶等方式強化典型村落面源污染管控,有序隔離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空間。對103個淀中村淀邊村,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,污水處理后全部導排到淀外綜合利用。
為解決蘆葦、水草腐爛導致的水體污染,河北省科學推進水生植物污染治理——建立淀區蘆葦平衡收割機制,實現全部資源化、無害化利用,及時打撈腐爛水草,有效減少了內源性污染。
在管控旅游航運次生污染方面,河北省大力整治旅游污染——提升改造淀區133家農家樂,建設景區餐廚垃圾收集處置系統,旅游廁所全部完成A級標準改造。強化船舶污染治理,實行航道網格化清潔管理,原有1328艘燃油運營船舶全部回購停用,新增旅游船舶全部使用清潔能源并配備污水和垃圾收儲設施。
趙憲偉說,監測數據顯示,2020年白洋淀湖心區水質達到Ⅳ類,其中4個月為Ⅲ類,化學需氧量濃度為每升23.7毫克,同比下降9.51%,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。今年1月至7月,湖心區化學需氧量濃度同比下降9.05%,接近Ⅲ類水質標準。
建立常態化補水機制
站在雄安新區安新縣的白洋淀大堤放眼望去,水面開闊波光粼粼,大片大片蘆葦蕩猶如躍出水面的綠野,風吹過,綠浪起伏、連綿無際。
源頭活水成為擦亮“華北明珠”的最大變量。趙憲偉介紹,河北省堅持治污和修復并重,大力實施清河補水行動。一方面,實施河道清理整治,防止污染下泄;另一方面,實施生態補水,保障淀區生態用水。在持續推進淀區多元補水方面,河北省強化引黃、引江、上游水庫及再生水水源統一調度,2018年以來累計入淀水量14.59億立方米,實現年入淀水量3-4億立方米。其中,去年引南水北調中線水約1.06億立方米;截至2020年底,引黃入冀補淀水量約2.5億立方米。“淀區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,最高水位達7.4米,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。”他說。
隨著常態化補水機制的建立,白洋淀水多了、水清了,水生態系統逐步恢復。河北省科學設置白洋淀禁漁期,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1.5億多尾,白洋淀多年未見的鳑鲏魚、黑魚、嘎魚等物種重新出現。水鳥翔集描繪出了白洋淀生態美景,通過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力度,野生鳥類不斷增加,種類記錄增加到214種。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觀測中,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只。
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白洋淀生態修復保護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,河北省將緊緊圍繞白洋淀水質改善核心目標,聚焦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環境全面改善,推動全流域、上下游、左右岸、淀內外協同治理,讓“華北明珠”重放光彩。
微信
微博
返回
頂部